#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反應

【梁蓓禎專欄】給孩子再多一點的空間跟時間反應

每次聽到家長說我的孩子「很歡」或是「很盧」,每次要叫他都要三催四請,不然就是都講不聽回想自己的經驗中,雖然也會碰到「歡歡」或是「盧盧」,但也發現有些事先的溝通,能夠減少大人變身為獅子的機會,當變身獅子機會變少,同樣獅吼的出現也就不見了。   其實當過老師都知道,大聲講話是很傷身體的、也很費力的!最難過的應該就是當老師都已經大聲講話了,孩子卻很自然地開啟「耳包模式」。往往一場仗打下來,都是大人傷身又傷心!甚至有時候還破壞了彼此的關係。   當跟孩子談到規則時,我會盡可能地讓他們感受到他跟我是「對等」,我們在「一起討論」出我們都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當然孩子的「涉世未深」,「規則」通常會被引導到我們都可以接受的範圍。接下來就是要討論到沒有照遊戲規則進行時的處置,這就會是一個不太舒服的狀況,因為會有些不同的「處罰」!   但這時重點就出現了!   這時我會讓孩子知道我們真的不想用到「處罰」這一步,因為我相信孩子是懂事的、可以溝通的,只是有時候會「忘了」,所以我們可以允許「提醒」,讓你回復清醒狀態,你就會表現出你該有的樣式!   不過要提醒幾次呢?   當然有的孩子會說1次、5次,其實老師當久了,你會發現1次是天方夜譚,但5次又讓自己這口氣忍不住。所以通常我跟孩子的結論會取中間值,3次!接下來我們就會照著我們的協議進行,所以有時候會聽到我跟孩子說:我已經第二次請你們安靜囉!   當「第二次」出現時,他們就會更加警覺,很少有「第三次」使用。但如果3次都用完了,那就真的只好「處罰」了!但是處罰時,孩子也可以比較心平氣和的面對!畢竟已經「醜三」了,被處罰是應該的!   這招我之前在國中教書時同樣也使用在班級管理,有時候孩子群聚真的會太開心而忘了秩序甚至老師制止時,有些孩子是沒有聽到的!所以當我告訴他們我已經講了第幾次時,他們才會警覺到自己過high,連老師之前已經提醒過他們的沒發現,如此也會為了最後一次的機會,小心謹慎。   這樣的好處,當然也是讓大人學習可以「慢慢生氣」,當慢慢生氣時,氣發洩出來,也就比較沒有那麼強烈。甚至時間拉長,也越來越沒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在裡面,在面對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時,比較不會因為情緒字詞誤傷了彼此的關係。   對於孩子而言,當然有了幾次的免死金牌可以稍微放輕鬆!當孩子聽到「幾次」時,一來可以對於自己的行為稍微冷靜下來一下!噢,我剛剛都沒有聽到,現在才聽到!另外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我被處罰不是因為大人的情緒狀況,而是因為我真的「太忘我」了!忘記了我們的遊戲規則...當用完了所有免死金牌時,也能比較「坦然」的面對後果!   當然年紀越小或許需要比較多的免死金牌,但是5次也真的太多了~~或許可以依照孩子的特質與成長,慢慢降低免死金牌的數量。不過該上「受刑台」時,還是要按照討論的好的方式執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前面需要跟孩子一起討論,找到彼此都可以接受的「規則」生活模式。所以執行時孩子也不會有「都你說你規定的...」委屈感,按照遊戲規則,用完了提醒就是面對後果,不是因為大人被惹毛的情緒,而是這是我們一起討論的結果,我們一起來執行...   當然處罰完還是要抱抱孩子,讓他知道處罰跟愛不愛是沒有關聯的!違反遊戲規則當然就會有該要面對的後果。但我們一樣愛著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也會有安全感的!因為我們本意都是希望孩子更好!   當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能給予再多一點的空間跟時間反應,他們會越來越能活出該有的美好!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蒲公英主題故事】歷練不能磨滅人性的堅持,讓善良一直下去

有喜瞬間 婉菲是一名婦產科實習護士。她工作的其中一個項目,是為診所裡的婦女們驗孕、宣布結果。幾個月下來,她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反應:嚇傻、痛哭、大叫。雖然也有興奮、喜笑,但是……「原來不是每個人都期待新生命的到來。」婉菲私下為此哭了很多次。 當她悲傷地跟媽媽說起這件事時,媽媽說:「妳等我一下。」然後開始到房間翻箱倒櫃。   妳是因為愛而來到世上的   回來時,拿出一卷老舊的錄影帶和播放機。影帶上面只寫著她出生前幾個月的日期,沒有寫其他文字。媽媽放了影片,片中主角是當時的爸媽。 婉菲驚奇地看著影片中這對她熟識多年的夫妻,帶著她陌生的年輕樣貌。但是那種前所未見的青澀神情,深深吸引著她。他們當時準備驗孕結果揭曉,充滿緊張、期待的神色。 掌鏡的是小姑姑,她問他們:「準備好知道了嗎?」夫妻倆面帶緊張,認真地說:「嗯。」 「陽性反應。」小姑姑冷靜地宣布結果。下一秒,媽媽開始尖叫,爸爸興奮地掩面哭泣,然後兩人彼此緊緊擁抱……雖然婉菲從沒見過這對與她朝夕相處的老夫老妻做這樣的事,她感覺有點突兀,但感動還是滿溢了她的心,讓她開始流淚。 媽媽將婉菲擁入懷中:「傻女兒,雖然妳常常讓我又氣又無奈,但爸媽一開始就好期待妳的到來、一直愛著妳,甚至從妳還沒出生就是。」 這時爸爸正好下班回家,看見母女倆正在觀看這支影片。「喔,終於又被拿出來看啦?當年妳出生前我們常常重播。」爸爸平淡地說。   爸爸,你……   「我本來是很感動啦,但實在看太多次了,後來都沒感覺了。妳媽反而每次看每次都感動落淚。」爸爸的語氣有一點不以為然。 「不過隔這麼久再看……」接著爸爸自動拿起遙控器,坐下,回帶重播,認真地看了起來。看著看著,爸爸感動得眼眶泛紅起來。「啊,爸爸!」媽媽見狀,一面驚呼、一面又大哭了起來。 「你們幹嘛啦?好笑耶。」此時婉菲也已經哭得不成人形。 這一家三口的夜晚,就在此起彼落的喜極而泣和分享中落幕。   有喜,瞬間與永恆   隔天,她帶著甜蜜的回憶去上班。沒想到等著她的,又是一場墮胎手術,看見對方做完手術那副滿不在乎的表情,讓婉菲心情沉到谷底,中午吃不下飯。同時,診所中的黃金單身漢王醫師,剛推掉學妹熱情邀約的飯局,路過看到婉菲一個人坐在櫃檯內,問她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總有人把生命看得如此廉價?若是全世界都認同這樣的事,我也絕不接受!」他看著她的眼神中閃爍著不肯妥協的灼熱星火,暗中點燃了他心裡的某個失落的角落。 後來,王醫師開始熱烈追求婉菲。她問,為什麼喜歡她?王醫師說那天中午,她讓他印象非常深刻:「我見過很多護士的老練,但妳的反應比較正常。」 「什麼啊?」 「歷練不能磨滅人性的堅持,我希望妳可以一直善良下去。」這次,換他用堅定的眼神看著她,她卻感覺似乎整個世界正在劇烈地搖晃。 一年後,他們步入禮堂,婉菲臉上帶著笑的淚痕和無名指都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有喜,不只在於瞬間美好,更在於永不止息地堅持去愛。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聖經》-詩篇118篇24節 (文章授權/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http://www.dhf.org.tw/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其實你的孩子沒有你想的那麼需要你

希望這可以釋放一些媽媽...   前幾天聽到一個朋友分享,他有一個媽媽友人有3歲多的孩子,一直覺得孩子很需要他。不管到哪裡,孩子一定要緊緊在她身邊,即使在跟朋友聊天,眼睛也都是掛在孩子的身上。當孩子一有什麼狀況,媽媽當然是立馬手刀奔去處理因為媽媽覺得孩子很需要她?!   結果有天在家孩子玩完玩具沒有收拾,爸爸就責備說不收玩具就整個丟掉,孩子放聲大哭,媽媽當然又馬上衝過去,一邊收拾一邊說:來我們一起收(當然都是媽媽收)   有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跟其他孩子起了紛爭,孩子的反應- -大哭,然後就看到媽媽處理兩個小小孩的紛爭。   有的媽媽真的很用心的在照顧孩子,不過隨著孩子的年紀越來越大,爸爸媽媽應該也需要學習放手,在適度的範圍中,讓他開始處理自己的狀況。   「哭」是其中一種解決的方式,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習慣先用「哭」來表達,但這絕對不是爸媽希望孩子一直使用的方式,給孩子一些時間跟空間!   小小孩的爭吵,爸爸媽媽慢點出手吧!你沒有讓他試過「哭」以外的方式,他頭腦能想到的反應永遠只有plan A「哭」!   讓他們從邊哭邊爭吵的過程,開始學習溝通吧!畢竟爭吵也是一種「激烈的溝通」,至少孩子開始「表達意見」了。   在搶誰先玩玩具的過程中,讓他們去「溝通」吧!社交能力不就是實際練習而累積出來的?   即使在失誤中,透過邊哭也邊想可以怎麼補救的過程中,開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吧!如果每次都只結束在哭,爸爸媽媽可能要做好一直幫孩子善後的打算。   因為孩子未來的生活不是只有爸爸媽媽,還會有其他人...,如果孩子只會以「哭」表達,那爸爸媽媽就必須要隨侍在旁擔任「翻譯」,還有收拾者!   當孩子有狀況時,放慢速度吧!多給他們一些「反應時間」,不是斥責孩子「不准哭」,也不是馬上去幫孩子做接下來的反應!   而是除了哭,再多等一下,多引導一下,讓他們開始嘗試自己處理,讓孩子不只用哭表達情緒,接著也能開始自己試著解決問題。   雖然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有圓滿的結果,但不就是一次一次的練習,熟能生巧。相信孩子「哭」的時間與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少的!因為他不會再容易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也知道自己是可以有更多表達方式以及能力來處理的。   爸爸媽媽,其實孩子沒有你想的那麼需要你,學習放個手吧!給他們還有給自己一些喘息、成長的機會與空間。   放手是門有智慧的功課。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