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圣经中的士师,各自带着自己生命的问题,这卷书反覆出现的句子:「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从经文中可以举出一箩筐的例子,今天我们来探讨的难解经文:耶弗他真的献上女儿为祭吗?

《士师记》是一卷缺乏榜样的书卷,每次阅读这卷书,都会衍生许多的疑问,其中的道德难题该如何看待,华人有一种文化:「家丑不可外扬」,但神却允许《士师记》列在圣经正典中!

 

我们从此书中思想,被神使用的士师,各自带着自己生命的问题,这卷书中反覆出现的句子:「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我们从经文中可以举出一箩筐的例子,今天我们来探讨的难解经文:耶弗他真的献上女儿为祭吗?

 

耶弗他攻打亚扪人之前,向耶和华许愿,说:「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我从亚扪人那裡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士师记11:30-31)

 

神确实应允了耶弗他的祈求,但是当耶弗他回到家中,是他的独生女跳舞出来迎接他,耶弗他看见女儿,心中万分悲痛,说:「哀哉!我的女儿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他女儿回答说:「父啊,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因耶和华已经在仇敌亚扪人身上为你报仇;又对父亲说: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两个月,与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终为处女。」…两月已满,他回到父亲那裡,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他行了。女儿终身没有亲近男子。(士师记11:35-39)

 

经文中让人产生疑惑的,也在于第29节才提到:「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这样来说,耶弗他许愿跟神的灵降在他身上,是否有关联?这就牵扯到后面是否耶弗他真的献上女儿为祭呢?其中有诸多可以探讨之处。

 

许多人想为这个故事添加一点人性化的结局,说耶弗他的女儿只是终身未嫁,但经文说的「他回到父亲那裡,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他行了。」他确实献上了女儿为祭。我们在这裡思想几个点:

 

一、从塬文来解析

「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出来(yatsa’),在希伯来文以第叁人称单数阳性出现,在旧约圣经当中最有可能的对象,指的并不会是家畜,而是「人」;

 

其次,迎接(qir’ah)这个字在旧约的使用,对象是「人」,有时被解释为「遇见」、有时被解释为「迎接」、「迎战」,例如:撒母耳记上10:10「扫罗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见他…」;创世记19:1「那两个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玛;罗得正坐在所多玛城门口,看见他们,就起来迎接…」,这裡的「遇见」、「迎接」,使用相同的字根,再者,动物不会有「迎接意识」,所以,我们可以釐清,这句话的意思,「无论什么人」,确实是耶弗他的意思。

 

二、有关誓约的内容

在早期的解经当中,基本上对于经文耶弗他献上女儿为祭,是没有争议的;但晚期的解经,解经者才试图想办法缓和耶弗他的荒谬行为,毕竟这样的经文解释,对于人权意识来说是个污点,才出现许多缓颊的解释。这当中最明显的疑点就是:「以色列的律法是禁止献人为祭的,身为士师,怎么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

 

再者「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是神亲自赐给耶弗他力量,让他可以走往基列、玛拿西、米斯巴,再到亚扪人那里。而第30节是耶弗他向神许愿,是人对神的回应,而不是神降下灵,间接导致了人许了错误的誓言。

 

上帝降下的灵是良善的,但是人的回应却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因为最后的结果错误,牵连到一开始上帝所赐下的灵。这种逻辑有点像:父母亲在孩子满法定年龄、考取驾照后,送给孩子代步车,孩子不小心出了车祸,却怪罪父母当初给予代步车的责任。上帝的灵愿意降在耶弗他身上,代表神要使用他;然而当耶弗他一时之间所起的誓言,却造成后续难以挽回的失落,则是耶弗他自身要面对的责任。

 

「起誓」并不是错误,通常,愈重要的事,许愿者所提出的回馈条件可能愈大,耶弗他的起誓,是他攻打亚扪人之前对神的立约,对当时的耶弗他来说,可能是一种胜利心切的祈愿,这不是神要求,而是出于他自己,毕竟没有人有把握自己出战可以生还。

 

「无论什么人」,意思就是耶弗他早预备要牺牲掉一个人,如果死去的不是她的女儿,也会是别人。但这段经文如此令人揪心,正因为这个人是「他的女儿」,如果当时,走出来的是某个「僕人」或是「路人甲乙丙」,可能这段经文就不会带来后续的热烈讨论,或是其他的缓颊,耶弗他的起誓当中,预备献上某个人是确定的。

 

有人说:如果耶弗他的女儿真的被献上为祭,违背那以神为中心的摩西律法,为什么她的死要特别为记念,而不是被淡化抹去这不堪的事件?其实纵观整本圣经,从来没有为了「人读起来舒服」而加以修饰,所有的不堪、内心的意念在整本圣经当中都是表露无遗的,前面提到《士师记》是一卷缺乏榜样的书卷,比起耶弗他女儿的献祭更加不堪的故事,后面还会出现。也因此这样的疑问和命题,不能用来说明「耶弗他的女儿没有被献上为祭,只是终身未嫁」。

 

叁、对誓言的看重

信仰的混乱是士师时代的常态,被神拣选的士师,特别篇幅较长的几位,都点出他们不同的问题,不管是基甸、参孙,他们对信仰的实践让我们感到困惑。但「各人任意而行」的士师时代,他们遵守誓言。耶弗他的问题在于,这个誓言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无论什么人」意思就是耶弗他早预备要牺牲掉一个人,我们也可以看见耶弗他女儿的回应,不只是耶弗他认为自己必须要信守诺言,他的女儿也在「献上人为祭」和「遵守誓言」当中选择了后者,我们很难明白那个时代的道德判断,但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被神使用的人,未必是完全人,耶弗他的愚昧使他痛失爱女。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经文在最后没有明明白白地记录:「耶弗他的女儿最终死了」的结局。我个人认为两方面。第一,经文已经交代了女儿愿意接受父亲所许的愿,顺服地去完成父亲所许的愿望,所以整段经文已经清楚交代,连女儿最后的心愿,都已记录,不太可能只是说说作罢;第二,因为一个父亲痛失独一爱女,如此悲伤的事情,一一写明是否过为悲伤。是否就像我们知道亲人过世的结局,不需要再把他如何死、细节是什么,都一一写明。当经文已清楚交代过程,结局就不言而喻,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结语

按着经文来解释,是可靠而信实的方法。耶弗他确实向神许愿,因此他就必须要还愿、不能挽回。耶弗他的女儿也清楚这点,所以她也顺服甘心至死。虽说将活人献为燔祭是否太过残酷,但思想耶稣基督也是活人钉上十字架,残酷的程度实在无法比较。如果因着耶弗他将独生女献上为燔祭太过残忍而试图去淡化,或用其他较为人性化的解释去减少衝突感,那么耶稣基督的钉十字架是否也需要调整成人较能接受的解释呢?这让我想起过去有弟兄姊妹看《受难记》电影,一次看不完,中途逃离电影院的处境,这不就是活化在我们眼前的十架受难。修饰过的信仰同时也简化十架道路的代价。

 

许多年前教会的《士师记》查经中,我正好负责导聆这段经文,有少部分的解经书认为,耶弗他的女儿并没有真的被献为燔祭,但若是从字句和铺陈来看,这个事实恐怕是难以否定的,从经文裡面很清楚的表达就是如此。导聆之时我有点担忧和高牧师的回应衝突,毕竟我们没有先讨论,所幸牧师也持相同观点。

 

圣经的陈述没有问题,问题常出在解经。身为一个牧者,对于「经文与观感衝突」,我倾向于认为「圣经怎么说,我们就怎样信」。针对难解经文的解经,常常是各种论点林立,但以我自己的立场来说,圣经不是「密码」,我倾向于接受他最直接的陈述,从字面、上下文来解读,胜于替他寻找另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说法。

 

(文章授权/台南圣教会)李慧贞牧师

author

泉源之声

基督教台南圣教会的电子週报,除了教会消息以及聚会报导之外,另外也有生命的见证、牧者的话成为您得力的来源。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