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興奮

【花輪・牧思專欄】「盼望」是一種靈魂的品格,驅使我們望見與倚靠創造生命的主

記得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好興奮!   那時覺得自己寒窗苦讀,唸了這麼多書,終於可以進入大學一顯身手!一轉眼,四年匆匆過去,畢業之前我卻慌張無比,因為發現自己知之甚少,好像什麼都不懂竟然就要畢業了!   知道得越多,卻發現未知的更多;知道得越多,才明白知道得很少。似乎,這也是最近全世界都在練習的功課。   一個多月前,醫學先進國家滿有自信地隔岸觀火在亞洲氾濫的疫情,卻不知道自然力量不分國界開始越洋流竄;之前被譏為佛系防疫的英國,如今在歐洲的表現卻出奇地好;曾被預測失控慘況將僅次於中國的臺灣,如今的守護則跌破各國眼鏡。我們到底知道什麼?而不知道的又有多少?   正如,沒有人可以回答疫情何時減緩,更也無人知道臺灣是否能繼續撐下去。   在發現自己所知甚少的時候,怎麼辦呢?多讀書當然很重要,但我指的是在面對那種第一次的前所未見與眾所不知。   恐慌擔心是很自然的反應,就像當年大學畢業時,前途茫茫充滿不確定的我; 謹慎保守也是個聰明的作法,既然未知甚多,那就先緩步前行避免冒進;而最近流行的「超前佈署」也很有智慧,按著已知做出合理推測,然後進行準備及防範,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   然而,各種戒慎恐懼與小心翼翼,或許可以使人問心無愧,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心懷盼望。   盼望不是樂觀,樂觀是相信壞事一定會過去或者明天會更好,但盼望則是在不見曙光的陰鬱中,仍有不會被現實苦難所消滅的力量。西方有一位強國領袖,曾說到了復活節(4/12)就可以經濟復甦開心復工,如今證明那只是不切實際的樂觀;人們若是帶著盼望,意味著即使在復活節死氣沈沈,卻仍有喜樂迎向明天,因為復活的基督,是生與死的主宰。   新的一週,願你在重重的未知與不樂觀的疫情中,體會「盼望」是一種靈魂的品格,驅使我們望見與倚靠創造生命的主。   花輪牧師 敬上   (文章授權/花輪牧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 凱勒專欄】我需要一張紙來表現愛

「聖經說,一種事物若不先經死亡,不會真正有生命。把初有的興奮感保留住,根本無何益處,也是最笨的事。讓那興奮走吧!讓它死去吧!接受經歷死亡的經驗,走入接上而來的更深邃的興趣和幸福的天地,你才會發現自己已生活在充滿新的興奮的情境中……」   這種轉化如何成為可能?我想它可能以下面這樣的形式發生:當我們剛開始受到某人吸引時,我們想著「我想要留在這種狀態中!我不想失去這種激情。」但如我們曾說過的,那種自我衝動不可能維持,在學習如何愛你真正與之結婚的那個人的道路上,它也不可能帶你走得長遠。沿用魯益師的比喻,你必須讓你愛情這種不太成熟的化身「死去」,若你想要它再復活而生的話,你必須堅持對行動的委身,在愛心裡服事,甚至當,不!特別是當你感到不太喜歡你的配偶,不覺得受到他或她吸引的時候。而你越是這麼做,你會緩慢但卻堅定地發現,你更偏重自我的吸引,就正轉化成另一種愛,其更多的特徵是在於對另一個人謙卑、驚喜地接納和欣賞。你所發展成熟的愛,會更智慧、豐富、深刻,更不容易變化。   可悲的是,很多人從未經歷這種狀況,因為他們接受了文化中對婚姻的定義,而當刺激淡化時,他們就覺得該換換配偶了。這種對事情的看法,讓已婚者很容易受到婚外情的攻擊,因為你很自然會遇到其他有吸引力的人,他們會帶著承諾表示,可以找回起初你與配偶關係中的刺激。   「我們從小說和戲劇裡得來的另一個觀念,認為“相愛”是難抗拒的事,就像麻疹出現人身上,突然而來。因為有此信念,有些已婚的人遇到有別人喜歡他,便認為原有婚姻是失敗的,放棄不要,去另結新歡……但這種喜歡會不會變成我們所說的“相愛”,絕大部份不能由我們決定。一個腦中充滿了小說、戲劇和情歌的人,一個身體裡頭充滿了酒精的人,很容易把任什麼喜歡之情變成相愛之情;就像你走的小徑上有條小溝,雨水落下都會流入這溝中:你若戴的是副藍色眼鏡,眼前所見一切都會變成藍色。這,當然是咎由自取,不能怪人家。」   所以,當有人說「我不需要一張紙來表現愛」的時候,你也許可以說:「哦不,你需要。若你愛的方式就像聖經所描述的那種愛,那種兩人想一起分享生命的愛的話,你應該沒有任何困難去做合法、持久、排他的委身。」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