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面對一個發怒的人,我們總是習慣先反擊,原因是我們認為我們被責備,立刻就落入了對錯的陷阱裡...
亞比米勒又對亞伯拉罕說:「你見了甚麼才做這事呢?」亞伯拉罕說:「我以為這地方的人總不懼怕神,必為我妻子的緣故殺我。況且她也實在是我的妹子;她與我是同父異母,後來作了我的妻子。當神叫我離開父家、飄流在外的時候,我對她說:『我們無論走到甚麼地方,你可以對人說:他是我的哥哥;這就是你待我的恩典了。』」(創
我們學會了很多術語,說出來讓自己顯得很屬靈。真信仰講求生命改變,以致活像耶穌,而不只是「看起來屬靈」而已...
約翰福音2章15節提到的耶穌,一點也不溫柔。「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我們很難想像當時的情況有多混亂,但聖經確實記載耶穌「推翻了他們的桌子」。這不是常常發生的事情,然而知道這件事情令我們驚訝:耶穌,不應該總是溫柔的嗎?
「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 約翰福音3:20
所謂說誠實話,就是直言無隱,但動機是出於愛。聖經說:「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立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當面的責備,強似背後的愛情。當面責備都是好的,背後的論斷,縱是真實的,也是無益的...
親愛的弟兄姐妹,如果今天晚上就是上帝要來評估祂所託付給你所擁有天國基金的時刻,請問你的投資報酬率有多少呢?
信仰堅定的母親一向是凡妮莎.克羅森(Vanessa Crosson)成長中的避風港,怎料母親在她高中時因癌離世,傷心的凡妮莎責怪神沒有醫治,於是遠離了神。母親的離世造成她內心深處的空缺,她用各種方式試圖填補,但遠離了神的亮光,在暗路摸索的光景呢?走投無路時她記得還有神。
談到改變,一切關乎文化。什麼樣的文化可以改變人呢? 答案是鼓勵的文化。因此,當我們期待帶來改變時,就要刻意地建立一個鼓勵人的文化。鼓勵人,這不是自然而然可以形成的氛圍,因為定罪和控告,甚至是威脅人就範,是人的天性。我們習慣性地說,你應該如何如何......,若做不到就開始控告:你就是不努力、笨
談到改變,一切關乎文化。什麼樣的文化可以改變人呢? 答案是鼓勵的文化。因此,當我們期待帶來改變時,就要刻意地建立一個鼓勵人的文化。鼓勵人,這不是自然而然可以形成的氛圍,因為定罪和控告,甚至是威脅人就範,是人的天性。我們習慣性地說,你應該如何如何......,若做不到就開始控告:你就是不努力、笨、魯蛇,甚至開始恐嚇、威脅,再不改變就要如何如何等等。 控告、定罪、威脅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最多只是在委屈中,不得不做出短暫的改變,很快就打回原形,因此不會形成文化。若要形成文化,就要用鼓勵的方式,創造改變的氛圍;但是鼓勵人,並不是我們天生就會,而是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好好想一想,甚至需要激發創意,才能鼓勵人。 過去當我想改變一件事,習慣性就是先想到定罪和控告的方式來表達;現在我會先停下來想一想,可不可以用鼓勵的方式來表達?我需要一點時間來禱告,求聖靈給我創意,而不是直接說這不可以、那不可以,這不行、那不行,我希望能想出創意的方式來鼓勵人做出改變。 我在迪士尼和環球影城看到很好的創意。大家都在排隊玩遊樂設施,卻沒有人抱怨、插隊。因為遊戲規則很清楚,你可以多花一點錢買「優先票」,就可以排在優先的走道;你也可以選擇插空位的走道,就可以快一點排到。如果你堅持兩個人要坐在一起,就慢慢排正常的走道;如果你時間不多,他就鼓勵你和朋友分開坐;如果你願意花錢,他就鼓勵你買優先票,不然你就乖乖地慢慢排隊。 讀經、禱告、傳福音都是神的命令,但我不希望用神的話定罪人、恐嚇人,讓人在恐懼中回應神,因為這不是神的心意,神期待我們甘心樂意地回應神。因此,我們要用有創意的方式去鼓勵人讀經、禱告、宣教,因為只有在鼓勵的氛圍下,才能形成文化,帶來真正的改變。 鼓勵人並不代表不需要責備人。用愛心說誠實話,是成熟基督徒的記號,也是使人生命長進的關鍵。「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4:15)我們要了解,很多時候責備一個人,是愛他的記號,「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來12:5-6)責備、管教,不是定罪、控告、恐嚇,而是在愛裡面誠實地指出他的罪,使他有悔改的機會;即使是處罰,也是為了提醒他該承擔的責任與該付的代價。 因此,在責備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不能在血氣裡,首先我們需要留意自己的動機是不是為了愛,因?只有愛才能造就人;接下來要留意的是,不要以定罪或控告的方式來責備人,可以用鼓勵的方式,提醒他的身分,誠實地指出他的罪,教導他屬靈的原則,最終的目的是使他的生命可以長大成熟。 今年是教會以異象創造氛圍來領導的一年,讓我們開始操練以鼓勵的方式取代控告,創造一個鼓勵人的氛圍,因為只有以鼓勵的方式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文章授權/張振華牧師)
希望這可以釋放一些媽媽... 前幾天聽到一個朋友分享,他有一個媽媽友人有3歲多的孩子,一直覺得孩子很需要他。不管到哪裡,孩子一定要緊緊在她身邊,即使在跟朋友聊天,眼睛也都是掛在孩子的身上。當孩子一有什麼狀況,媽媽當然是立馬手刀奔去處理因為媽媽覺得孩子很需要她?! 結果有天在家孩子玩完玩具沒有收拾,爸爸就責備說不收玩具就整個丟掉,孩子放聲大哭,媽媽當然又馬上衝過去,一邊收拾一邊說:來我們一起收(當然都是媽媽收) 有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跟其他孩子起了紛爭,孩子的反應- -大哭,然後就看到媽媽處理兩個小小孩的紛爭。 有的媽媽真的很用心的在照顧孩子,不過隨著孩子的年紀越來越大,爸爸媽媽應該也需要學習放手,在適度的範圍中,讓他開始處理自己的狀況。 「哭」是其中一種解決的方式,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習慣先用「哭」來表達,但這絕對不是爸媽希望孩子一直使用的方式,給孩子一些時間跟空間! 小小孩的爭吵,爸爸媽媽慢點出手吧!你沒有讓他試過「哭」以外的方式,他頭腦能想到的反應永遠只有plan A「哭」! 讓他們從邊哭邊爭吵的過程,開始學習溝通吧!畢竟爭吵也是一種「激烈的溝通」,至少孩子開始「表達意見」了。 在搶誰先玩玩具的過程中,讓他們去「溝通」吧!社交能力不就是實際練習而累積出來的? 即使在失誤中,透過邊哭也邊想可以怎麼補救的過程中,開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吧!如果每次都只結束在哭,爸爸媽媽可能要做好一直幫孩子善後的打算。 因為孩子未來的生活不是只有爸爸媽媽,還會有其他人...,如果孩子只會以「哭」表達,那爸爸媽媽就必須要隨侍在旁擔任「翻譯」,還有收拾者! 當孩子有狀況時,放慢速度吧!多給他們一些「反應時間」,不是斥責孩子「不准哭」,也不是馬上去幫孩子做接下來的反應! 而是除了哭,再多等一下,多引導一下,讓他們開始嘗試自己處理,讓孩子不只用哭表達情緒,接著也能開始自己試著解決問題。 雖然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有圓滿的結果,但不就是一次一次的練習,熟能生巧。相信孩子「哭」的時間與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少的!因為他不會再容易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也知道自己是可以有更多表達方式以及能力來處理的。 爸爸媽媽,其實孩子沒有你想的那麼需要你,學習放個手吧!給他們還有給自己一些喘息、成長的機會與空間。 放手是門有智慧的功課。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希望這可以釋放一些媽媽... 前幾天聽到一個朋友分享,他有一個媽媽友人有3歲多的孩子,一直覺得孩子很需要他。不管到哪裡,孩子一定要緊緊在她身邊,即使在跟朋友聊天,眼睛也都是掛在孩子的身上。當孩子一有什麼狀況,媽媽當然是立馬手刀奔去處理因為媽媽覺得孩子很需要她?! 結果有天在家孩子玩完玩具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