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真愛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經濟風暴交響曲

第1樂章:沒有做完的事   這是在2010年5月號英文版《讀者文摘》上看到的一則故事—— 五十四歲的卡文理(Lee Kravitz)被裁員了! 已是「過半山」(Over the hill)的年紀,再加上不景氣的市場,找工作的難度頗高,文理被「卡」住了,直到他讀到過去與親友的往來書信。於是,在太太的贊同之下,卡文理隻身雲遊四海,做他過去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拜訪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們。 首先,他去拜訪高中老師,那位老是投出問題球,挑戰他思考能力的「饅頭老師」(mentor)。老師對於他的造訪,驚訝又感動,三天的相處,「饅頭」一如以往,充滿智慧的言語,挑戰他對人生的思考。 數十年前,有位朋友借他600元美金,卡文理再次與他聯絡,親自把錢送還,表達謝意,即使他的朋友早已忘掉這事。 有位智障表姑,早已失去聯絡。他按?蛛絲馬跡的線索,找到這位獨自住在老人院的表姑,成為她十四年來惟一的訪客。 到修道院去拜訪當修道士的同學,與他促膝長談,兩人都再次確認自己的人生方向。 年老的阿姨,過去是認真的鋼琴家,與卡文理相處幾天後,又重新拾起多年不曾彈奏的鋼琴…… 這些拜訪旅程,一個個皆是學習過程,使他的人生更豐富美好。他也發現,過去因忙碌而「沒時間使用」的愛心、耐心與體貼又一一流露在他的言語行動中。 失業一年沒有金錢收入,但所得到的比金錢更豐厚。卡文理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是囿限於自己與家人,對周遭感恩與關懷,使他生活更多彩多姿。 現在,卡文理需要找工作,不過也許不致太困難。他把過去這一年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沒有做完的事》(Unfinished Business),大獲好評,或許他已找到新事業。   第2樂章:不作逃兵   林哲明在某知名跨國銀行集團上班,感恩節前夕聽到同事間在流傳,公司出事了,營運可能有問題。聖誕節前,哲明抱?整理好的紙箱回家,銀行關門,全體員工「家裡蹲」。 他父母聽到失業的消息,滿臉愁容,倒是太太怡真露出笑臉鼓勵:「在家休息一陣也好,過去太忙了!」孩子也好興奮,因為每天都看得到爸爸。 原本想先在家休息思考一陣,但父母親見哲明在家就唉聲歎氣,要他認真找工作,也阻止小孩吵他,甚至抱怨怡真不夠積極,不為先生的前途著想。 三代同堂的日子,原是有福的安排,卻因父母對兒子的適度「關切」而帶來壓力。 「家裡蹲」的事實已是家中不能提起的話題,然而事事都跟失業有關,晚餐時父母親的歎息宛如低氣壓過境,黑雲跟著全家走動。 明哲受不了父母的壓力,草草接受一個外州的工作,把妻子孩子留在家中與父母同住。從此婆媳之間的關係,像齣正上演的韓劇,劇情錯綜複雜,明哲也變成裡外不是人的逃兵。 夫妻長期分開,婆媳不和,親子關係疏遠,難唸的經越來越多本。 哲明為家為妻為父母,終於決定勇敢面對。他先跟父母懇談,父母親終於了解對兒子有時會「愛之適足以害之」的現實,決定暫時回臺灣享清福,讓他自己做決定。 同時,他也向妻子道歉,願意作個有擔當的丈夫,請妻子再度全力支持他。 明哲目前在銀行上班,但若是再度被裁,一定會慢慢思考,不作沒有計劃的逃兵。   第3樂章:化妝的祝福   何士傑是位年輕優秀有為的年輕人。名校畢業,娶得美麗賢慧的妻子,兩個兒子活潑可愛,而他一畢業就被有名的「李曼兄弟」證卷公司網羅,成為高薪的華爾街菁英。 2008年底「李曼兄弟」倒閉成為全球頭條新聞,何士傑與同事們都成無業菁英人士。 那陣子華爾街風聲鶴唳,倒閉與被收購,有工作的人緊張,沒工作的人心慌。世傑這時反倒非常慶幸自己是無產人士,同事中有人住豪宅開名車,面對龐大的貸款欲哭無淚。 士傑與太太一同做數字管理,發現沒有收入,少數的存款只能暫度幾個月。於是先把一部份存款分別出來,那是停損點的數字,無論如何要守住底線。為了節省開支,把租用的公寓退掉,搬到郊區與父母同住。 郊區的小房子內,住著已退休的父母、年邁的祖母,如今再加上士傑一家四口。原本念私立小學的大兒子,轉到郊區念公立小學,教育經費減至最低。 八個月後,士傑終於找到工作,雖然薪資大不如前,但總算可以再自立,也搬出父母親家。七口人同住,每天大家面對面,總有磨擦誤會,但回顧過去八個月,士傑滿心感恩。 感謝上帝,當初沒有盲目追隨同事,也去買棟豪宅來把自己綁在貸款中。 感謝上帝,當初沒有發瘋買名車代步,否則就成為開名車無屋的待業菁英! 感謝上帝,與父母同住的日子,更深體會他們全心的愛與支持,使他與父親常有機會談心,兩個孫子也與爺爺奶奶建立美好的關係。 感謝上帝,四代同堂,何等福氣,祖母在士傑搬出後不久過世,士傑永遠記得祖母晚年含飴弄孫的喜樂笑容,這是上帝美好的安排。  這次的經歷,士傑從中學習腳踏實地的重要、家人支持的祝福、面對環境的必須,及未雨綢繆的好處。   第4樂章:迎接曙光   麗琴是所謂的「內在美」,獨自一人帶兒女在美國求學生活。先生周擎天原是台灣某外商公司經理,麗琴在家相夫教子,是快樂的「英英美代子」(台語:意指在家閒閒沒事幹的妻子)。來美國後住在華人眾多的城市,每月靠著擎天匯過來的家用,在這城裡過小康生活。 擎天離開外商公司與朋友一同創業,麗琴從「美代子」變成「周董夫人」,麗琴為擎天感到驕傲與欣慰,感謝上天賜她一位有能力的丈夫。 好景不常,擎天打電話說投資失敗,沒有收入可以匯款,就此斷了音訊。麗琴的生活從此變天。 首先,她與孩子搬出高級公寓,找棟小公寓棲身。朋友帶她申請救濟金、領糧食券。開車只會開直路的她,因為人生的臨時大轉彎,現也只能開車經過九彎十八拐到倉庫去當鐘點工。 麗琴堅持一個信念,希望孩子的世界安穩幸福,所以沒把父親無法支持他們的情況,照實透露給兒女知道。麗勤辛苦工作,兒女卻不明白家境已不如往昔,手機、書籍、衣物一樣都沒少。不曾理財的麗琴,慣性刷卡消費,債台高築。 臺灣的母親萬里迢迢來美國探望寶貝女兒,見她這番狼狽光景,傷心又憐惜。兩母女在廚房烹飪談心時,心靈閃出一道曙光;麗琴擅烘焙,蛋糕餅乾都做得精緻可口,何不在家烘焙賣到華人超市去?! 母親溫柔地把家境困難的真相告訴孫兒女,要他們與麗琴站在同一陣線上,當她最大的幫手,同時也帶他們禱告,祈求上帝的引領,大家同心攜手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 擎天終於又與麗琴連絡,長期在外成為流浪商人,創業夢醒、身心俱疲的他,倦鳥知返,要與家人團聚了。 如今麗琴的手工烘焙生意已做出口碑,擎天幫她備料送貨。糕點甜品,小兵立大功,成為周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長路漫漫,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極需要修補與重新建立,但漸行漸親近,全家正往蒙福的方向進行。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55期(2010年10月)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untitled-c1fie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吳信惠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真正地「好好愛自己」

轉個彎,透透氣 有一位女性朋友在把兩個兒子送進大學之後,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問她會不會想念兒子?她堅定地搖著頭說:「才不呢!他們最好離我遠遠的,保持距離以測安全!」 我想,這會兒這麼說,等有了孫子就不一樣了,她說:「哦!想都別想!孫子?我碰都不要碰,好不容易擺脫麻煩事兒,我才不再跟自己過不去呢!」她決定「好好愛自己」,忙著跳舞、運動、旅行,做做慈善義工,行行好。 另一位朋友剛結束一段婚姻,先生的婚外情讓她對婚姻失去信心,她不再寄望別人,只想自己一個人輕輕鬆鬆過日子,雖然談到先生還是除不去一股恨意。她決定「好好愛自己」,不要再惹感情那檔子事兒。   療傷止痛是起點 然而,如此這般,真的就是在「好好愛自己」嗎? 失意的人轉換跑道,另闢一片天空,讓自己透透氣,當然是愛自己。只是,夜闌人靜,仰望穹蒼,不免一陣陣傷感與失落。為什麼兒子不能好好跟自己溝通?為什麼家裡永遠有一顆定時炸彈?為什麼先生會愛上別人?自己有哪一點不好?為什麼我必須一個人在這裡作牛作馬? 解不開的「為什麼」在心頭纏繞,它每每在與朋友歡笑聚會過後,偷偷襲上心頭,即使痛下決心不再想也不再碰,夜裡夢中竟難以提防它來報到。 原來它跑到潛意識裡去了,擾得你終究無法安寧。 難怪心理學家要問,究竟是愛哪一個自己?哲學家要問,什麼是愛自己?而輔導專家要你靜下來,把創傷治療好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生理系統,有自己的心理系統,有自己的思想觀念系統,我們由各個系統組成,指揮每一天的行事,與週遭的人互動產生種種反應,當這些反應若與自己的系統衝突,不悅與創傷於焉形成。   疼疼心中小孩 智慧者會把困難當機會,聆聽自己的聲音、檢視自己的系統,看看自己的心理地雷從哪裡來?這是一個神奇的探索之旅,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三、四十年前,有一個驚嚇的小女孩,兩眼滿溢著淚水,眼睜睜看著父母的衝突;也許你會發現,你心裡有一個小男孩經常被過度責備,只因為犯了一點小小的錯;也許小時候,父母或師長曾經不公地對待你、甚至冤枉你。 有一位求助者告訴我,她的心裡有一個畫面,那是清晨四點多,小女孩時的她,忽然從睡夢中醒來,看到母親跪在祖母面前,流著眼淚。祖母是家裡的發號施令者,爸爸媽媽都不敢愛他們,家裡只有嚴肅冰冷的氣氛。她努力讀書、力爭上游,雖然事業有成,心裡還是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信心。 疼一疼曾經受傷的「心中小孩」(inner child)吧!那個小小孩沒有長大,住在我們心裡,使我們的個性有了弱點。   感恩惜福度日 我們的腦海裡也輸入了許多值得商榷的觀念,或來自原生文化、或來自原生家庭,或者在長大的過程中,囫圇吞棗接受了一些觀念,我們可以循著心理地雷的指標,找到連接的觀念叢,加以檢視修正。 有一位父親,只要兒子一走進廚房煮飯,他就怒火中燒拒絕用餐,因為他兒子特愛煮飯。作母親的十分為難,她很高興兒子喜歡做飯,廚房是他們情感最親密的地方。為什麼當爹的這麼生氣呢?因為他擔心兒子喜歡煮飯,將來會沒出息。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 ( Maslow ) 在研究了歷史上許多偉人的人格特質之後,歸納整理出以下「自我實現者」的畫像:判斷力超乎常人;能接納自己和別人;他們單純而無偽;對人生懷有使命感;他們能享受獨處的喜悅,也能與眾人愉快地相處;他們不依靠別人滿足自己,反而福杯滿溢、能與人分享喜樂;能欣賞簡單的事物;有悲天憫人的心腸;甚至有不少人有「天人合一」的經驗。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自帶著造物主所設定的生命密碼翩翩降臨人間,循著宇宙的自然軌道開展生命,藉著與週遭的互動豐富心靈,還有花香鳥語、大地山河作舞台,豈不值得感謝珍惜?   真誠謙卑愛己愛人 愛與創造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法則,我們對待自己與別人如果也循著自然的法則,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只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常不經意地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但,不必難過,許多的傷痕等我們長大成熟,就能給予新的詮釋。就像落葉化作春泥提供新枝養分,每一段生命經歷的困難都提供了開發潛能的機會。 我們確實不完美,然而,正因為不完美,所以有成長的空間。肯定自己的存在、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好好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了解自己的種種問題,更靠著活潑又真誠的信仰,對自己曾有的創傷施予愛和治療,成為真正成熟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接納別人。 度過生命的難關,就成了長著翅膀的小天使,知道同樣經歷的人的困境,能給予同理關懷。更重要的是,對每一個生命,特別是我們看不懂的生命,也會真心地尊重。 走向人生的下半場,就是走向內心寧靜的海洋。一趟豐富的人生之旅,使我們更懂得真誠與謙卑,順服在自然的法則裡,接通造物主那終極的力量來源,這就是真正地「好好愛自己」。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從「剩女」到「勝女」

朋友艾美跟我說,她是辦公室裡面惟一沒有結婚的,許多年紀比她小的同事,也都結婚了。剛過四十的她,很感慨地說了一句:「我到底哪裡有問題?」   不知從何開始,單身被形容成為「公害」,過了適婚年齡的單身女性,就被冠上「剩女」、「敗犬」等的稱呼,熟齡單身也戴上「齊天大聖(剩)」的封號。可想而知,啟用這些字眼的人,想必是對單身女性有極負面的看法吧?人們對未婚的單身族群時常好奇:「咦,條件不錯啊,怎麼還找不到對象?」或是奉勸:「哎呀,眼光不要太高!」   以我自己為例,因為感情豐富,很容易喜歡上人;想想,過往曾經被我愛上或暗戀過的人,還真不少!我的座右銘:「愛就是要讓對方知道!」(也許過於主動,都把人給嚇跑了吧?)回首往事,雖然沒能修成正果,但還真是心存感恩!因為那些「愛情內傷」除了讓我成長,體會人生之外,也更加深對自我的認知??而且,說實話,真的都不合適啊!           嫁不出去的原因,每個人都不一樣。或許錯過,或許許多或許??但,更多時候只是沒有遇到對的對象。生命可以有許多面向;有或沒有,也不一定代表好或不好。(現實生活中,不也是看到太多婚姻的「悲慘世界」?)想對所有的「艾美」說,沒有結婚,不是問題。別人怎麼看妳,那是別人的問題,但,如果妳因此而懷疑自己有問題,那才是真正的有問題!   在青年團契裡面服事,經常會有姊妹們向我訴說心事,可想而知,心事排行榜第一名就是「終身大事」。除了自己急外,父母更急!尤其是老媽,往往是最急的那位。一位剛拿到博士學位,決定回臺灣工作的姊妹感歎地說:「唉,我媽已經不知道安 排多少相親飯局在等著呢 ! 」 她母親曾經誇張地說:「妳就談一次戀愛,練習練習,多少也有點經驗嘛!」姊妹對老媽回應:「要是別人的兒子拿我當練習品,妳會高興嗎?」媽媽氣急敗壞答道:「那怎麼可以!」姊妹說:「對啊,難道別人就不是人生父母養的?」   其實,這位母親根本不需要為女兒擔心。姊妹獨立自主、見解過人,能力、才幹、在各方面都十分優秀;所以,母親應該關心女兒是否能夠找到適合的對象,而不是將她當成貨品般,一定要在「有效期限」前忙著推銷出去。相反地,更該以女兒知道尊重別人、看重自己為榮。她要相信女兒的選擇與判斷─不是不嫁,只是不能隨便亂嫁啊!畢竟,終極目標是要女兒能夠幸福,如果錯嫁,老媽可才要後悔莫及、真正著急呢!   以自信自重自愛推開心扉、迎向陽光,讓「剩女」成「勝女」   在我看來,設定「有效期限」,純屬庸人自擾,只會徒增無奈的壓力。邀請大家走出框架,並且參考本人另一句座右銘:「每一天,都是可以去愛,也可以被愛。」基本上,只要活著,就都是「現在進行式」,所以,根本無需「有效期限」的存在。   有人說,時間除了將人變老之外,還有─不是變苦就是變好(either bitter or better)。在生命的單行道上,只能前進,沒有退路。與其每日庸人自擾,和有效期限拔河抗爭,倒不如花時間使自己升等,發掘自己、充實自己;用時間成為酵母菌,使生命越釀越好。在上帝的恩典下,學習交託,迎向未來!如此一來,舉凡「剩女」、「敗犬」皆可轉敗為勝,優遊淡定、心曠神怡,作個天天得勝的「勝女」!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76期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untitled-c1fie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苗卉天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療癒釋懷登新境

我的原生家庭   由於母親是父親的外遇對象,記憶中,八歲之前我從未見過父親。後來父親在原配的默許下,才安頓了我們一家人,但他很少回我們這個家。偶爾回來,有時是醉酒,有時是和母親爭吵,我幾乎沒有與爸爸親近互動的經驗。 父親的疏遠,母親的焦躁與缺乏安全感,加上旁人的閒言閒語,使我內心非常受傷、憤怒,埋怨自己為何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小小年紀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常在逃學中混日子。高一時,還曾在叛逆心理下想去混幫派,幸好未獲「錄取」。 後來,哥哥信耶穌後生命大為改變,邀我到教會聚會。在教會中,我體會了未曾享受過的愛與關懷,封閉的心逐漸開啟。高二上學期生了一場大病,進一步促使我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隔年復活節受洗成為基督徒。在上帝愛的醫治與牧長的教導、輔導之下,我的生命逐漸翻轉,從內向退縮變為喜歡接觸人、為別人服務。這些生命蛻變的蒙恩經歷,正印證了聖經所描述:「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父親失職,貽害久遠   父母之間的關係、與子女的互動等,對下一代影響很大。若未曾妥善處理,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即使已過中年、甚至進入老年,仍深受其害。當原生家庭功能失調時,父親帶給子女的傷害與影響往往更為深遠。   1.性別認同 父母是孩子性別認同的第一個對象。父母的角色和互動對孩子有著長遠的影響,特別是青少年階段最為關鍵。尤其是父親不常與兒女相處,或是經常「缺席」,甚或淪為「無父」狀態,那麼兒女在成長過程中便可能因缺少模仿、學習、觀察的男性榜樣,在性別角色及認同上產生混淆。 2.擇偶與婚姻 父母輕忽婚姻常影響孩子對婚姻的觀感。我自己便由於父母常起衝突,一度非常討厭婚姻,有一些人則日後選擇對象時也輕忽隨便。在父親常對母親拳腳相向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儘管痛恨父親的行為,立誓將來絕不對另一半施加暴力,然而婚後卻很可能由於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和配偶之間的衝突,而複製父親的暴力行為。事後縱然懊悔,若未經適當輔導,往往一犯再犯。 3.職場關係 若父親非常威權,孩子從小在害怕、壓抑中成長,進入職場後,很可能將父親的形象投射到主管身上,產生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非常畏懼主管;另一種則是不願服從,動輒和主管對抗。這兩種情況都會嚴重影響個人在職場的表現與發展機會。 4.叛逆行為 青少年加入幫派,有很高比例是由於父親負面的影響,使孩子向外尋找接納、認同、保護,視幫派首領如「代父」(替代的父親),為了得到他們的關愛與肯定,不惜言聽計從,鋌而走險。有些人的叛逆行為,是到了中年、甚至退休之後才爆發出來,對自己、對別人的殺傷力比起青少年時期更加巨大。 5.信仰認同 上帝是基督徒最不離不棄的「天父」。人雖是按照上帝(天父)的形象被造,許多人卻是依據和父親的關係來認識天父的。破碎的父子、父女關係,很可能使子女日後難以體會何謂天父的慈愛而拒絕衪。   原生家庭陰霾的纏擾   以下幾項因素,導致許多人受困於原生家庭的陰霾中,難以解開心結-   1.記憶的牽絆 人是有記憶的,往日的傷害難免浮現心頭而帶來困擾。「事情都過去了,忘了吧!」這樣的勸告對當事人並沒有幫助。有些人以為自己早已遺忘往事,事實上只是以意志力壓抑記憶,在某些情境下,傷痛的往事仍會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湧出,使自己和最親近的家人仍飽受困擾。 2.未長大的孩子 一位八十幾歲的女士,在輔導過程中不斷控訴父親,數度痛哭失聲。原來她在母腹時,父親由於已有許多女兒,一直希望得個男孩,不料事與願違,父親非常失望,對她視若無睹。為了博得父親的肯定,她努力求學,成為醫師,在專業領域頗受推崇,但始終未能獲得父親的肯定和關愛。父親在她六十歲時去世,她從此陷入更嚴重的憂鬱中,覺得自己的人生是一場空,不管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親的肯定,如今父親去世,再也沒有機會做任何努力了。雖然她當時已年逾八旬,在陳述父親對她的冷漠與拒絕時,我看到眼前坐著一位尚未長大又受傷未癒的小女孩。 3.穿著「舊我」 二戰時,某個集中營裡,戰俘們常年穿著同一套破爛髒汙的舊衣服,人人渴望換上乾淨的衣裳。一天早晨,集中營指揮官宣佈了一個好消息與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早點名之後每人都可換一套衣服,戰俘們歡聲雷動;指揮官接著公佈壞消息:大家只能互換臭舊衣服。這樣的羞辱使戰俘們氣憤到幾乎引起暴動。 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便如同生命的舊衣。聖經說:「要脫下一向使你們生活在腐敗中的『舊我』??你們的心思意念要更新,需穿上『新我』??」若未脫去「舊我」(原生家庭所形塑,傷痕累累的自我),或只是換上另一套別人的臭舊衣服(從別人得到不正確的觀念,或不當的協助),或是仍穿著自己臭舊的衣服,就算外面披上華麗的衣服(表面上好像有改變,其實只是隱藏和偽裝內在的「舊我」),生命仍被困在殘破的往事中。 4.未處理的傷害 這是最根本,但也常被忽略的問題。身體的傷口若未經適當處置,可能惡化,甚至致命。同樣的道理,心理的創傷若未經醫治,放任不理,傷口將持續惡化,殘害當事人和最親近的家人。 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強調正面思考,注目於生命中的美好時刻。立意雖好,仍無法徹底醫治心靈傷害,因為改變生命絕非僅止於正向的肯定、安慰。如果沒有適當的療傷,生命沒有康復、成長,那麼,在某些情境下,被遮蓋、隱藏的傷害仍將如潮水湧上心頭,繼續帶來傷害。 要解開與父母之間的心結,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當事人必須先真正走出受傷的經歷,生命經過療傷、蛻變、成長、成熟,脫去舊我,穿上新我,當往事浮現心頭時,不再受到困擾。經過這些歷程之後,正向心理學的輔導方法,才能真正發揮果效。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   一個人如果不斷重述往日的痛苦,就如同一張故障的唱片,卡在唱機上辛苦地迴轉,重複播放著令人難以忍受的哀調噪音。要解開與父母之間的心結、走出原生家庭陰霾,必須透過以下五個步驟。當然,很多時候需要受過訓練的輔導者或導友的協助與陪伴,方能走完這不容易的過程。   1.體諒與了解 走出原生家庭陰霾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成人子女應從體諒與了解的角度,理解加害者當時所處的困境。從體諒的角度來看,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缺少為人父母的好榜樣,甚至也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傷害而未癒,以致為人父母後由「受害者」成為「加害者」,繼續傷害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 2.存感恩的心 人們在談論原生家庭傷害時,往往專注於「受傷」,以至於泯滅了親子間難以否定的親情之愛,我們雖不認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也主張「天下無完全不是的父母」,連最壞的父母也必有一點親子之愛。若能用心追溯親子間「愛」的回憶,哪怕只是一絲絲溫暖回憶,也能使成人兒女轉而對父母存著一些感恩,或者至少感謝的心。正如聖經所呼籲,不只父(母)親的心要轉向兒女,兒女的心也當轉向父(母)親。 3.反省自己的態度 當受困於原生家庭傷害的成人兒女,能夠放下怨懟的情緒,感謝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時,便可反省自己活在父母的陰影下時,曾經反應不當而傷害父母,或是以父母的失職為藉口而成為叛逆又不尊重、不孝的「浪子」、「浪女」。然而,「浪子/浪女回頭金不換」,不是嗎? 4.饒恕與釋懷 人之所以能真正走出親子心結的困境,是因願饒恕加害者而獲得自我釋放、自我提昇。若一直將自己困鎖在怨恨中,不僅自己受苦,也會讓家人生活在陰霾中。 許多當事人的父母已年邁或過世,早就無法繼續傷害他們,但他們困在記憶的牢籠中,怪罪父母,持續傷害自己與下一代,這是一種自貶與自殘。好像一個人憤憤不平地控訴自己被父母關在傷痛往事的牢籠,殊不知打開牢門的鑰匙就握在自己手中。對於這些仍在經歷原生家庭傷害的成年子女,當他們願意體諒父母、感謝父母的親情、承擔自己的缺失,並意欲饒恕父母時,常可藉助主耶穌受難時的禱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來獲得動力、尋見機會,與父母重建關係。即便父母已逝,亦可使自己不再老是灌飲怨恨的苦水。 5.從「父己」到「父人」 要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得醫治,最後有個很重要的過程:「父己」,亦即「父我自己」,成為自己的父親,關愛、珍惜、督促、肯定自己,幫助自己真正在心志上長大成熟,不再像個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可憐小孩。 回首來時路,原本無助、受傷、厭世的我,之所以能轉化為「父己」的人,先是大哥和牧長們成為幫助我成長的「代父」,更引領我找到了「天父」,然後藉著從完美天父而來的愛和他們的榜樣來學習「父己」。 上帝的恩慈和師長們的關愛、指引,使我能夠走過又走出傷痛的往事,又特別能夠以同理心來體諒、關懷正在承受家庭傷害和困擾的人,並在上帝的帶領下,投入「父人」的家庭與心理輔導事工,盡力成為他人的好「代父」,陪伴進而幫助受傷的人療傷、成長、蛻變。每當看到別人的生命從憂傷、無助,轉為喜樂、滿有盼望,我心中的喜悅便無法言喻。   舊事已過,新人登場   雖然我成長在一個失調而且會讓子女受傷的原生家庭,然而因為認識天父,領受到衪愛的救贖,使我能重新去了解、體諒、饒恕和感念我的父母,而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這豈非「療癒釋懷登新境」的美好寫照! 我和妻子李懷恩自1972年結褵至今,攜手以愛為兒子打造健康蒙福的原生家庭。兒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盡力參與他的重要活動,一起從事他感興趣的事情,陪伴著他成長。如今兒子已為人夫、為人父,育有兩位正在小學就讀的可愛兒女。一家人不論多麼忙碌,都會撥出時間「三代同樂」,共享親情之愛。 記憶無法抹滅,但我早已解開對父母的心結。上帝將我年少時難以承受的苦毒,化為對自己的祝福,並常以自己的成長歷練,作為能祝福別人的見證與教材。如今回想往事,沒有痛苦,只有感恩;沒有咒詛,只有祝福!   作者葉高芳博士,現任國際真愛家庭協會會長,擁有家庭協談博士及協談心理學博士,是華人推動專業家庭教育與輔導的先驅者,為知名家庭教育及輔導專家。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102期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葉高芳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當兒女覓職/離職時

認知:時勢大不相同   目前全球的工作環境和身為戰後嬰兒潮的父母輩相比,已大為不同。   二次大戰結束後,各行各業力圖振興,社會上求才若渴,只要肯努力,並不難找到制度完善的工作,在同一家公司或機構工作至退休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近年來由於健康狀況改善,許多人年逾六十仍未退休,加上全球的經濟發展已不復往日欣榮,現今的年輕人可說是一職難求。即使順利找到工作,也可能隨時因公司狀況改變而失去工作,一個職位待不滿三年以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更不太可能如父母輩般,穩穩當當地找到可端一輩子的「鐵飯碗」。   其次,物價房價不斷攀升,基層工作的薪水卻有限,比起父母初入職場時,甚至不升反降。2013年底發表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臺灣35年前當時一棟二層樓透天厝要價約臺幣28萬元。而35年後的今天同樣的房子售價已飆升至2,800萬。現今一般年輕人要養活自己已不容易,若要像父母輩般累積豐厚儲蓄或購屋置產,更是困難重重。   此外,這個世代對工作的價值觀與上一輩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年輕人看重的是如何透過工作實現人生的意義,不在意報酬微薄或職位不穩定。但父母往往會擔憂他們的工作前景、將來如何成家立業等實際問題,因價值觀不同而引發了親子衝突。   心態:陪伴引導而非強勢主導   有了以上幾點認知,父母在子女覓職時,應打從心底確信上帝在每個人一生當中,包括工作,均有奇妙的計畫。無論順境逆境,上帝對我們兒女的帶領必是最好的。雖然子女人生經驗有限,仍需要父母適時引導,但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學習完全放手,將主權交給上帝。   我真心相信,父母應採行的第一個步驟,便是常為孩子祈禱。除了私下為孩子代禱,也要常常帶著子女一起禱告。當子女看見父母對上帝的信心,並親自體會過禱告帶來的祝福,往後不論在職場上或生活上有任何需要,都會主動請父母代禱。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父母要有智慧地引導他們。以我的兒子為例,大學畢業後經歷過找工作、轉換工作、一段時間沒有工作、重回校園修讀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重新投入職場等階段。在這些過程中,我一直為他禱告,但除非兒子主動詢問,否則我不會給予實際的建議。有時候明明已看見問題所在,我仍會勒住舌頭,不主動發表意見。因為我相信,只有當子女親自經歷、思考過他們面對的困境,願意向父母討教時,方聽得進父母的意見。   當孩子主動提出問題時,除了與孩子分享父母的看法,也可以透過其他人來引導孩子。例如我兒子曾想主修心理學,雖然以我對他的了解,他並不適合這個領域,但我沒有勸阻,而是陪他去做職業性向測驗,藉由專家客觀的分析,幫助他了解自己擅長的工作。   當然,也可請熟知孩子長才與短處的朋友與孩子談談。幾年前,當兒子正在尋覓工作方向時,我的一位昔日老闆曾主動邀請他外出用餐,給予一些建議。雖然我到現在仍不清楚他們談了些甚麼,但那次餐敘後,兒子便確定了他的生涯方向,一路走來,興味盎然,越做越起勁。   抉擇:尋職難題,智慧面對   問:如果得到一份不是很心儀的工作,是要先接受,再「騎驢找馬」,還是應該繼續等待? 答:在做決定之前,父母可幫助兒女了解,一旦進入某個行業,漸漸地,往來的朋友、相關渠道??等,都會與從事的工作相關,日後想轉換跑道,可能沒想像中容易。因此,如果沒有經濟上的壓力,我個人的建議是盡量慎選第一份工作。不過,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如果年輕人來找我商量,表示他一直無法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所以打算暫時從事不是那麼有興趣的行業,然後再繼續尋找合意的機會,我也不會反對。我擔心的是人都有惰性,一旦入錯行,往後發展的潛力可能會受限。   問:是否要離開家鄉,接受外地的工作機會? 答:作父母的,當然希望子女留在家鄉發展,一家人能夠常常見面,彼此關懷。但我認為,既然我們的一生都在上帝手中,不論住在甚麼地方,都是在祂的看顧中。如果孩子在外地有較好的發展機會,父母不妨放手祝福。當然這也要視情況而定。如果父母年事已高,或是健康狀況不佳,需要子女照顧,全家人便要彼此體諒,一起禱告,在愛中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問:如果同時得到兩份工作,一份薪資較優,另一份雖然薪水較少,但較符合志趣,或是發展前景較佳,應該如何選擇? 答:我會鼓勵孩子選擇後者。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在起跑點選對方向,就能長遠地跑下去。    問:萬一孩子做了錯誤的決定怎麼辦?要繼續走下去,還是毅然回頭? 答:當孩子做出決定後,即使父母不認同,仍應完全尊重支持。這樣的支持包括允許孩子犯錯,如果孩子日後對當初的決定反悔,父母還是願意無條件地接納他們,成為他們的後盾,讓孩子知道上帝的恩典夠用,人生道路隨時可以重新出發。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躁、嘮叨。父母若嘴上說要將一切交託給上帝,行出來卻是另一套,對孩子的信心將是很大的打擊。此外,不論父母說得多麼有道理,孩子因缺少人生歷練,往往聽不進去,只會加深兩代之間的隔閡。   問:父母試圖透過關係,幫孩子安插工作,是否合宜? 答:我認為適度的幫忙是可以的,但必須以孩子為主體。父母可以提供幫助,但不該主導方向,甚至幫孩子做決定。子女是上帝交託給父母管理一段時間的產業,父母最主要的目標是幫助孩子長大後成熟地離開父母,完成上帝在他們身上的計畫。因此,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天起,父母便應開始訓練他們漸漸具備離開的能力。如果孩子長大了,父母還不斷透過關係為他們安排前途,替他們做決定,便代表父母沒有放手,仍在掌控兒女,這對兒女的自信心、獨立能力,以及婚姻、家庭等都將造成負面的影響。   失業:子女被辭退,父母要陪伴他們—   冷靜理解原因:若是因為公司經營發生變化而被遣散,父母應安慰子女放寬心接受大環境的變化,不需自責,讓子女知道父母理解、支持他們。但如果孩子每回換工作,均將原因歸咎於公司制度不佳、同事難以相處等等,成為一種模式,那麼很明顯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兒女身上。父母一定要平心靜氣,有智慧地幫助兒女成長,打破這種模式。   認真檢討改進:當然,除了被辭退後冷靜謙卑檢討,平日就養成常常自我檢討、自我突破的好習慣,更是在職場上站穩腳步的關鍵。以我兒子為例,他較為寡言,以往與人交談時,話常像含在嘴裡,聽不清楚。我便提醒他,在職場若要擔當起領袖的角色,一定要改善說話的音調、速度等等。兒子回應說,有一位教授也曾和他談過同樣的問題。經過用心練習,如今兒子的說話技巧已大為改進,在工作上游刃有餘,不致成為影響工作表現的絆腳石。   培養合作能力:這能幫助他們在職場上立穩腳步。記得當年我擔任主任工程師時,每逢遇到公司裁員,常有同事憂心忡忡地問他們是否職位不保,我總會回答,關鍵在於平日是否不計較、願意主動分擔其他部門的工作,與同事建立良好關係,成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如果獨善其身,只專注於分內的工作,在團隊中可有可無,便有較高的機會成為裁員名單上的一員。   積極樂觀再出發:此外,父母也可鼓勵被辭退的孩子透過平日建立的人脈尋找合適的工作,或是把握時間,重回校園進修。聖經上說:「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成千上萬的飛鳥,上帝尚且供應牠們的需要,何況是我們呢!所以孩子在職場上遭遇挫折時,父母一定要鼓勵他們不要怨懟、害怕,只要找出原因、誠實面對,將眼光放遠,永不放棄,一定能發揮潛力,走出一條路。   底線:堅韌的愛   綜觀周遭,越來越多已大學畢業多年的成年子女逃避就業,成為「宅男」、「宅女」,或「啃老族」,父母既頭痛又不捨,不知如何是好。   老鷹對待子女的方式非常令我感動。牠們用樹枝建築舒適的巢,撫育小鷹,但隨著孩子成長,老鷹會一根、一根地逐步將巢拆除,迫使小鷹離巢高飛。這正是父母應盡的職責。   當子女長期失業時,父母提供他們避風港,幫助他們無後顧之憂地重新出發,原是無可厚非,但為了避免孩子養成依賴性,失去鬥志,父母必須學習老鷹這種「堅韌的愛」。」   可行的做法包括:事前與兒女約好父母可幫忙的期限、子女應分擔家中部分開支,或是需承擔某些家務等等。若到了約定期限,兒女仍未找到工作或完成學業,父母固然可以酌情延長,但一定不可讓孩子過著不需負責任的安逸生活。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歡迎他回家,但是他已經長大了,不能一直依賴父母生活。這麼做是出於對兒女的愛,只有迫使孩子走出舒適的窩,他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聖經詩篇32篇裡,上帝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用我的眼睛在你身上引導你。」這段經文非常觸動我的心。我們作父母的,也要如此仔細觀察兒女的需要,愛他們,引導他們走當行的路。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陳信言口述/鄭瓊瑜整理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