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老師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與獨處共舞六步曲

走出「獨處」的迷思          獨處等於「寂寞」嗎?其實,寂寞是一種負面情緒,它是不快樂的根源。寂寞給人一種在人際關係中受排擠的感覺,寂寞的老人經常會有被隔絕被孤立的恐慌,因而陷入精神的飢餓感,導致寂寞與否似乎不由自主,完全取決於別人。   日本人喜歡下班後去居酒屋埋頭喝悶酒,美國餐廳為這些寂寞的人開設「快樂時光」(Happy Hour)。這種普遍的現象告訴我們:「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獨處則是一個人的狂歡。」         「孤獨」是生命的本質,是個體的存在方式,不可取代也不可轉移,而學習獨處是成為完整個體的必要條件,是回歸內心世界與自己對話,是卸下面具作真實的自己,更是融入大自然的環境與之和平相處,靈感的誕生、創造力的提升都是藉著獨處產生的。西方有位哲學家說得好:“Solitude itself is a reward.“(獨處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為何說「孤獨是生命的本質」?當你牙痛時,只能是你一個人痛;當你生病時,只能是自己受苦。 德國詩人赫曼在他的一首詩〈在霧中〉寫道:「不認識黑暗的人就無法變得睿智,生命本是孤獨,人們互不相識,各個獨自一人。」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直為逃避獨處而想方設法去填滿生活,那麼,其實是在逃避和真實的自我相遇。如果成年兒女為了不讓父母親孤獨而滿足他們所有的期望,這種轉移對他們是沒有幫助的。兒女能做的是幫助雙親接受「獨處」,並昇華到能夠按照自己的能力為世界與周遭的人付出心力,而不是一味期待別人的付出。         所以,孤獨不一定會成為一種缺憾。因為獨處是形塑完整個體的必要條件。試想,如果可以將自己抽離人群,安靜下來與自己的內在獨處,可以獨自在散步、運動、聽音樂、看電影、寫文章、閱讀、聆聽鳥叫、觀賞日出日落、在海邊漫步中找到很大的滿足。你可能會對天地、生死、愛情、藝術和各種知識都想躍躍欲試,除此之外,更可以發現這個世界何等豐富,充滿奇蹟,身邊的人是如此的多元,就等我們在有生之年去發掘。基本上,一生最大的收穫不就是「擁有喜愛某些人和某些事物的能力,藉著自己獨特的興趣而成就愛和付出的動力」嗎?         「回歸自我」就是你和你自己在一起,完全與其他人沒有關聯,有如一朵浮雲在天地之間漂流、探索、觀察、思考 ,也只有在這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尋找到自己生命的一些觀點,畢竟我們一生尋找的就是「人生的意義」,也就是「我到底為何來到這個世界?」         「與自己對話」,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夠實行。我們可以每天用短短半個小時來思考反省當天的所思所言所行,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新的一天。另外,也可以在這個默想的時刻中與上帝對話,祈求祂賜下能力,同樣的,禱告也是和自己相處的秘方。         其實,在內心那屬於自己與上帝奧秘的居所,才是我們最後所謂的「家」。如果我們能觸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就能真正體會到回家的美好感覺,這種感覺會將寂寞化為孤獨並張開雙手擁抱它。         對長輩或瞻望金色年華的中年人,以下是能幫助你與老年孤獨優雅共舞的六種舞步─   舞步1 勇於作自己(Dare to be di?erent)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背景和故事,這是專屬於我們自己的,也是我們寶貴的資產。若是過度追求和大家做相同的事、穿相同的流行服裝、談同樣的問題、聽相同的流行音樂,也就是錯認「自己如果不隨波逐流,就會遭到排擠而陷於孤立」,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認同的喪失」。         現代人為了不讓自己淪陷在寂寞中,學會了迎合別人,把最珍貴的自我深藏。其實,「想和大家一樣」,是一種避免讓自己陷入寂寞的防衛工具。過於迎合別人,會讓人失去自我,而需要依賴別人得到的自我,是非常不可靠的。基督徒長輩當再次確認: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特別的創造,是上帝手中珍貴的器皿,當我們享受自己的獨特,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舞步2 進入閱讀的世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能否享受獨處,最重要的是看一個人有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思考的能力源於知識與見識。閱讀是豐富知識與見識的捷徑,它幫助我們養成「坐著學習」的好習慣,進入閱讀的領域才能了解知識之洋是無垠無涯。日本作家和田秀樹在《與孤獨共處》一書中提到:一個人知道得越多,才會發現他不知道的事情更多,學習知識讓我們察覺自己的無知,這個時候才會更謙虛。         年輕的時候常有機會參與親朋好友聚會,大家聚在一起對世事人情高談闊論,最後卻因意見不同,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這時可能在角落裡,有個人面露微笑卻一語不發,他安靜地洞察一切,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他知道對方說錯了,也會因傾聽而了解人性,以柔軟的方式去應對,因為知識越豐富,也就越能對異見「一笑置之」。   Frank Outlaw有一段名言— 注意你的思考,有一天它將會化為言語; 注意你的言語,有一天它將會化為行動; 注意你的行動,有一天它將會化為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有一天它將會化為性格; 在你獨處的時候所獲得的思考能力,至終將決定你的命運。   舞步3 覓得知音       有人認為,只要人緣好、朋友多,就可以遠離孤單,事實上這是一種迷思。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對寂寞抗壓性最低的。長久淪於孤獨感,會腐蝕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最後可能落入各式各樣的成癮。每個人在感到孤單時,或多或少都會有卡在心口的負面情緒,這是人性無可避免的軟弱。         在這當口,最需要的是有能推心置腹的,知音好友。知音不需多,只要有一、兩個就可以了。知音不一定要完全同意你的意見,重要的是願意傾聽,即使有不一樣的意見,也願意寬慰、支持和諒解。每個人都盼望也需要得到接納,這種體驗肯定了我們的價值。         樂於獨處的人,只要知道這世間某個角落有這麼一位知音存在,隨時可以支取力量,那麼,他是「自在的孤獨」。這些知音也有可能是我們這輩子只有一面之緣的人。許多人都錯以為只有在學校時代才能交到知音,其實不然,當然,不可否認的,在尚未進入職場前的那一份單純,沒有利害關係的感情是最難得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畢業之後為事業打拼時期所交的朋友就複雜了許多。         然而年過七旬後,大部分人已從職場上退下來而進金色年華,彷彿又回歸童年的純真,已然放下一切,看透人生中,生、老、病、苦、死的必然性;卸下了面具,看淡人世間那些必會毀壞的一切身外之物,他們結交新朋友來擴大生活圈,這樣的朋友也必然不是所謂的酒肉朋友。   舞步4 學會互相扶持       當今社會存在著很嚴重的成癮問題。所謂成癮不光是指吸毒,其他如煙癮、酗酒、色情、網癮等等,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成癮大部分與寂寞孤單有密切的關係。吸毒者在吸毒時,腦內會分泌一種令人有快感的化學物質,這種分泌物暫時解除了空虛感。然而,人類為了滿足快感,就會繼續做這些事來解除空虛感。         和田秀樹指出,其實比較正面的方法是將此種依賴轉移為「對人的依賴」,這也是許多成癮者需要支援團體的最大原因。能和獨處共舞的人大部分擁有很多相互扶持的對象,這一些人不一定是兒女或是親朋好友,也可以是超市中偶遇、願意幫我們解惑的陌生人,也可以是在散步、聽音樂會,或搭飛機時的偶遇,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門,就可以放心地依賴他們,這種互相扶持沒有副作用,更能隨時隨地填滿我們內心的空虛感,何樂而不為?   舞步5 好壓力是自我成長的最佳老師       說到壓力,我們馬上會有負面聯想,避之惟恐不及。其實適當的壓力有助於保持身心的舒暢。壓力有兩種,一為好壓力,一為壞壓力。能為我們帶來動力和成就感的即是好壓力,壞壓力是超過自己能力負擔的長期壓力,常常會把自己擊垮。好壓力會讓腦部分泌荷爾蒙提升免疫力,壞壓力讓人時時感覺煩躁、身心活動停滯、自律神經過敏。         壓力是好是壞,基本上取決於個人的抗壓性。抗壓性可以藉著認知和鍛鍊心靈來增強,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施加壓力使之強壯。與此同理,我們也能夠強化內心,提升抗壓性。在操練當中,會感覺以前視為壞壓力的,在不知不覺中已變成了好壓力。    孤獨和疏離感對長輩來說是最大的壓力。但是,只要鍛鍊好如何超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壓力,也就能夠改善孤單並克服疏離感。當然訓練抗壓性是一門相當困難的功課,與自己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抗壓性低的人大致上是完美主義者,個性認真、心思縝密。和田秀樹建議老人不要刻意去當好人,要求絕對完美是和自己和上帝作對。人老了不要把自己的標準訂得太高,盡力就是完美。   舞步6 懂得示弱就是自信       願意示弱的人會吸引眾人到他身邊,不肯示弱的人無法和別人好好相處。所以是否能示弱,會影響我們對孤獨的抗壓性。我們自小受教導「要把缺點藏起來,只把優點顯示出來」,只敢表現出強悍的一面,其實內心是非常的脆弱的。不怕讓人看到自己的弱點,也不怕坦承自己做不到的,會是非常受歡迎的。這樣的老人即使住進了安養院之後,也會是最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和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人相處,會讓每個人都卸下心防,感到自在。         當然,年紀大了可塑性也就低很多,因為年輕時所養成的個性已經定型。但只要我們徹底了解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與人接觸時,努力學會勇於示弱,這才是老人進入獨居生活時,幸福度過漫長人生的最大秘訣。         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如此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勇於示弱是因為上帝能把脆弱轉化為力量,因為我們何時軟弱,何時就剛強了。       《與孤獨共處》書中的這一段話很引人深思:「擁有自己的故事,學習與他人互相扶持,學會示弱,才能不再偽裝迎合,不再害怕獨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避免孤單寂寞的具體方法       至於避免孤單寂寞的具體方法,在我和外子原隆合著的《晚風習習木長青》(真愛,2013)書中的「老人獨處與靜默的智慧」篇章裡提及:參加各種社團,擴充自己的人際網,學會利用網路社群;學習勇敢面對難題,擁有宗教信仰;為親友和自己的兒孫們禱告等等,皆可供參考。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心靈上的「新生活運動」,是要從內心做起,對害怕孤單有充分的認知,對克服寂寞願意學習且有效實行。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吳瑩瑛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花輪・牧思專欄】人不是為了打打鬧鬧而活

一同生活與工作的夥伴,早安:   「告老師」,是小時候跟同桌的鄰座女生,幾乎每天都會上演的戲碼。   我們不用人教,就會用刀片在桌面刻下一道楚河漢界的中線,如果誰的手臂越界,輕則推回去,重則一掌過來以示懲戒。當然,一旦用力過猛,對方便會哭著跑去告老師......   我從來不記得,老師都是怎麼處理這些莫名其妙的小事,但全班像是會傳染似的,每張桌子都有一條深淺不等的中線。   長大之後我常常想,為什麼七八歲的孩子,會無師自通地表現出這種領域行為,捍衛著不知所以的空間權利,在還不會算數學的年紀,就能把「一人一半」的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後來讀了一人一張桌子的國中,讓畫線的把戲無用武之地,但比分數、拼成績、爭排名、......各種猜題技巧與讓自己取得成績高峰的策略,回想起來絲毫不輸當紅的宮鬥劇。十五歲臥薪嚐膽考高中、十八歲刺骨懸樑考大學,那些年的同窗,一個都沒再聯絡,看似一起升學的戰友,但其實彼此卻是敵人。   競爭並非壞事,但若所爭取或捍衛的並沒有深刻的意義,那恐怕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無論是虛幻的空間一人一半,或看似事關前途的榜單志願,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在創造一些令自己振奮的小目標時,卻渾然不覺自己正在真正的方向中迷航。   若你有過上法院的經驗,那裡更是充滿了各種雞毛蒜皮,一位法學教授常感慨地和我說:「法律是變動的價值選擇,沒有恆久的真理意義,所以永遠有解決不完的問題。」我有點明白了,之所以從小到大沒完的吵吵鬧鬧,原來是缺乏真正穩固的價值基礎。   「一個聰明的人把自己的房子建在磐石上。大雨降下,急流沖來,狂風颳起,撞擊那房子,房子卻沒有倒塌,因為它在磐石上立定根基。」這是生活的寫照,也是人生的智慧,《聖經》說這源於我們願意聆聽與遵行天父的話語。   新的一週,在免不了小打小鬧的時候,願天父在你的生命下錨,成為根基。   花輪牧師 敬上   (文章授權/花輪牧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在世界的鏡頭專欄】愛之深責之切?

愛之深責之切?   「責」不是責備與謾罵,責是讓孩子清楚深刻地看見自己生活的責任,看清楚自己生命的價值,不是一味的邊責備邊干預。   有時孩子犯了錯,都還搞不清楚事態的嚴重性,許多聰明有能力的菁英型父母就會一肩扛下幫孩子收捨善後。   雖然孩子犯錯之後免不了一頓責罵,但責備完父母就會使用金錢或託關係解決問題。雖然父母以自己的社會經驗將問題解決了,但到最後,孩子們就會與現實脫節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上多數都不需要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負責,且都未付出代價,孩子們也會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無法單獨解決面對問題,更因此失去自信。   孩子們就越來越精明,有的孩子學會用情緒去恐嚇勒索父母,有的孩子就整天足不出戶窩在家裡當啃老族。做父母的因為擔心孩子受苦不讓孩子吃苦,用盡一切心力給足了最好的教育環境,找了最好的老師,排隊安插最好的安親班、課輔班、美語教室、音樂才藝課程,在錯誤的期待中決定孩子的未來。再加上全力以赴瘋狂溺愛式的投入,最終的結果保證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如此一來,教養失敗其真正的原因就是父母自己……養出了一個看似聰明卻不懂得愛與責任的書呆子。   父母千萬不要剝奪讓孩子長智慧的機會,一個家的幸福絕對不是只由爸爸或媽媽創造出來的。每一位成員都必須學習負上自己的責任,溺愛兒女就是插手干預家庭的幸福。 而孩子的責任是什麼?做父母就必須讓他們學會且負責到底,其過程就是學習紀律與順從。紀律是一種勇氣,順從是打從心裡的尊敬,這是一種家庭健康的人格特質。   歡迎講座邀約、專訪#親職教育、#親子關係、#教養 講座歡迎洽談, 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 # 內文節錄自《快樂教養:帶孩子找到自己的天空》   (文章授權/格子外面文化團隊)   作者/台灣鷹爸徐柏岳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