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這是一段少有人知道,卻極為重要的歷史!「河馬教授」張文亮在近期出版的新書中,分享了自己從圖書館翻查資料開始,最終發現14位同是基督徒,也都為台灣帶來重要改變的「日籍農業專家的故事」。本篇分享為「台灣高等教育」打下重要根基的農業科學家柳本通義的一生;從出生至年老,柳本通義經歷了許多變動與挑戰,卻也因著
眾教會剛結束復活節的慶典,淡水聯禱會與淡江大學讚美社假淡江大學文錙廳舉行逾越節聯合禱告會,主題為「17 Worship當我們同在一起」,意味4月17日,我們一起敬拜禱告。淡水倍加教會的牧師陳學平在信息中分享自己如何經歷行走禱告翻轉校園,更呼籲大家要為這世代年輕人禱告,期待上帝做新事。
「前年,那時我還在中天當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時候,我那時就在思考說,從職場退休之前,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呢?我就觀察到:聲音的力量。」??
身為第三代基督徒,過去還未經歷神的信仰就像白開水,看似需要、卻淡而無味。他過著不冷不熱的信仰生活,孰料陸續經歷投資失利、婚姻破碎、公司險被掏空、胰臟癌,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風暴迎面襲來,神帶領他度過危機:「醫生很『有限』,但我們的神是『無限』的!」。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對梁祥光醫師而言,是沒有把握機會和所愛的親人好好道別。就讀大學物理系時,母親罹患乳癌一年半後過世,未留下任何隻字片語。措手不及的遺憾,讓他重考進入醫學系。孰料畢業前夕,父親已是胃癌末期無法進食,他想靠自己的方式拯救卻束手無策。然而,神及時的奇異恩典,帶給父親和他出人意外的平安。
台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率領團隊所開發世界首創的可解釋性AI新技術,獲得產學兩界的高度關注,然而在他的背後卻有一位才德的婦人,12個年頭不間斷的禱告,引領徐宏民親眼見證「神蹟」。
邱皓雲從一位需要接受資助的學生,躍升成為科技公司總經理,並在經濟稍有餘力後也不忘回饋社會,創立「希望」獎學金將愛傳承下去。
新冠疫情之後,各教會雖已陸續恢復實體聚會,但仍需遵守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措施,而且有些人已習慣在線上聚會,不一定會回教會聚會。面臨聚會型態轉變、實體聚會人數變少、奉獻減少、財務壓力增加,教會如何面對「後新冠肺炎」時期?台灣基督教聯盟(台基盟)邀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謝冠雄教授進行線上座談會。
這是我在國、高中老師「生命教育培訓班」的講稿。我被聘請的原因,大概我是台灣大學「生命教育中心」的委員,每次前往教學總希望推出一些有趣、新鮮有趣的教材,免得把生命教育講「死」了。 我聽過一位在高中教生命教育老師的分享,她每週按著次序教「如何面對死亡?」、「死亡的尊嚴與意義」、「論自殺」等題目,學
這是我在國、高中老師「生命教育培訓班」的講稿。我被聘請的原因,大概我是台灣大學「生命教育中心」的委員,每次前往教學總希望推出一些有趣、新鮮有趣的教材,免得把生命教育講「死」了。 我聽過一位在高中教生命教育老師的分享,她每週按著次序教「如何面對死亡?」、「死亡的尊嚴與意義」、「論自殺」等題目,學生不只不愛聽,還反諷道:「老師一來就講死,妳是在教我們開殯儀館嗎?」我聽哈哈大笑,真是有意思的回應,也許我們應該為這種學生寫一本生命教育版的「殯儀館驚魂記」。 這也顯示任何學科要推動,絕對不能只有學科專長的教授、學者、官員或是專家,一定要有「教育」的人在其中,擔任樞紐的角色。 「為什麼呢?」有學員舉手問道。我想了一下,說道:「讓我來敘述一段故事,也來說明,為什麼一個學工程的老師,會對生命教育有負擔。」 在1969年,我是「建國中學夜間部」高一的學生,我在班上有一個難兄難弟,我們皆擁有一個相同點──認真讀書,考試總考不好,成績經常敬陪末座。有一段期間,我們彼此打氣,力爭上游,但是我的默寫經常忘了一些虛字與副詞,他在考試時,我常看他的筆掉在地上,他一定考的很沮喪。我們是唸理工組。後來大學聯考,我倆皆榜上無名。我留下來重考,他轉到美國唸書,不久就申請到著名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他與我的差距愈來愈大。他一定感到這到友誼間,日漸擴大的差距。他在1973年寄給我一封信,寫道: 「文亮: 我很希望能再看到你的來信,我真是十分惦記你的近況,如果有時間,希望寫些生活的報導給我,再小的事情都可以,我今向你分享我的近況……。」多年來,我一直保存這封信。我們持續通信十年,我直到1982年,我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唸書,當飛機抵達飛機場,前來接機的就是他。一天後,他開車送我到學校,他知道我喜歡吃魚,還送許多魚罐頭來。1983年的夏天,好像特別的漫長,我向他訴說單身漢的日子,他介紹一個女孩子給我,十個月後結婚,如童話所寫,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給癩蛤蟆的教育 1991年,他成美國的大企業家,我是大學教授,他賺許多錢,我賺許多學生。我們仍然熱愛科學,在聯絡時,經常分享最近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我心裡曾有個疑問,我們這麼喜愛科學,為何當年考不好?後來我才逐漸體會到,原來科學教育的方式有二種。一種是「科學的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老師背著科學的知識,來到學生面前,用考試、用成績、用測驗卷(我稱為「測厭倦」──測驗你寫到什麼時候才厭倦)要求學生把那些知識吃下去。能吃下去的學生才是「好學生」,不能吃下去的,就像我們,是人見人厭的癩蛤蟆。 另一種教育是「教育的科學」(education of science),這是老師背著學生,來到科學知識的面前,用啟發、用故事、用歷史、用文學、用幽默、用短詩、用討論等,以各樣的智慧,期待學生將這些知識當成一生的喜愛,進而肯定生命的價值。 河馬也有快樂的時光 我們在學生時期,一度是「科學的教育」拒絕往來戶,卻一生喜愛「教育的科學」。後來,我沒有被傳統的科學教育打垮的關鍵,而是到了大學時代,才漸體會原來自己有一種學習知識的頻率,只要調對頻率的節奏,就能讀得很喜樂,而喜樂的生命就是力量。我不適合「苦讀成功」,適合「樂讀成功」。過去太多的補習、考試、競爭反而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如何調對自己的學習頻率?我不過單純的像朵小花,常常朝向我的太陽──上帝。在人生黑暗的路上,也有找不著太陽方位的時候,等到自己的眼睛習慣於黑夜,就能看到黑夜裡的小光,成為自己腳前的燈,一步一步往前走。 迴力棒式的演講 不久,教育單位邀請我去擔任國、高中、專科「科學教育種籽老師」、「國語文教育種籽老師」、「生命教育種籽老師」等培訓營擔任講師,許多大學也請我去演講,台灣大學更多次請我擔任「新聘教師」、「醫學院在職人員教育」、「電機工程學系新生演講」等講習班的講師。 我的演講像丟給上帝的迴力棒,開始丟出去時,只是一點點的感動,飛的愈久,感動就愈清楚,直到飛轉回來。我在演講之前經常不知道要講什麼,上了講台才知道該如何起頭,講完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事後,我將演講內容寫成稿子。後來擔任台灣大學「生命教育育成中心」的諮詢委員,在外演講的機會就更多了。 熱情演講的背後是理性的心,與逐漸清楚的信念,生命教育是將生命分享的教育。也許,自己一生的所遭所遇,都是學生生命邁向成熟的一份小禮物。 --- 張文亮 ---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甚麼科系不重要,先考上台大再說。」這是現在許多台灣父母和學生的觀念。不管是求職的時候看要學歷,或是台灣社會名校迷思、文憑主義的影響,造成許多學生有「考上就是成功,落榜就是失敗」的想法,甚至是為了考高分而超捷徑…
5日上午,中華基督福音協進會於iM教會舉辦「2019秋季關鍵面對」,上午場以「新閱讀時代的讀經計劃」為主題,邀請了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台灣讀經會執行長王茂彩、台灣大學歷史系秦曼儀教授、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柯華葳教授、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等人分享。
「成為老師的榮耀,不就是為了自由嗎?榮耀不是為了要被評分。在我的教職生涯裡,我非常樂意做一些不被評審出來的東西。」上週(6月29日)於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張文亮教授在台大的最後一堂感恩講座上如此說道。
繼日前在母校陽明大學畢業典禮致詞,連加恩醫師於今(1)日應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之邀,出席2019台大畢業典禮,並以「我生命中幾個重要的YES」為題發表演講,勉勵畢業生勇於選擇不一樣的路。
經常聽到該用什麼教育或訓練方式來栽培人才,而「教會人才」的培養與世界人才有何區別?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
我们的心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心因他欢乐,因为我们倚靠他的圣名。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慈爱。
-诗篇33:20-22